今年2月20日,《科学时报》发表了吴为民的文章
《究竟是谁发出的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文中称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是他于1986年8月25日发出的。
2月22日,我在自己的博客中写了《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是何人何时发出的?》,这篇短文的结尾写道:“从目前看,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发出时间有1986年8月25日和1987年9月14日之争。发送者有吴为民、王运丰等人之争。看来何人何时发出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这一史实,有待中国互联网协会和CNNIC再进行一番深入的调查,并给予最终的确定。”
==〉闵大洪专栏 10月5日,一位名叫“李南君”的网友,在我的博客中留言称:“我是维纳·措恩(Werner Zorn)教授的学生,目前住在德国波茨坦。我在网上看了您的大作《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是何人何时发出的?》一文,希望能与您有所交流。”
●李南君:中国接入互联网的早期工作回顾 我当即与他取得电子邮件联系后,他于10月6日的来信中写道:“我的导师Werner Zorn教授是该邮件的编辑人和接收人,他在1987年带领西德卡尔斯鲁赫大学(Uni-Karlsruhe)的团队和相关软件,与王运丰教授、李澄炯博士合作,建立了中德之间的互联网连接,并发出了‘越过长城,走向世界’的电子邮件。”
措恩教授1988年即发表了《中国是如何接入互联网的》一文(德文),2004年将文章翻译成英文。李南君后来给我的信中介绍说,此文最早的英文版于2004年在突尼斯举行的一次国际会议上发表。目前这篇文章结尾时注明最后修订的时间为:2005年12月12日。(该文英文版网址:http://www-ks.hpi.uni-potsdam.de/index.php?id=76”)
我的同事杨斌艳在10月7、8日两天以最快速度将措恩教授的文章(一万字)大致翻译了出来。我看后认为搞清此事很有意义,于是向李南君建议,由他撰写一篇反映中国互联网早期工作来龙去脉的文章。因为他掌握很多第一手资料,且随时可与措恩教授沟通。
10月15日,李南君写出初稿,我看后又提出一些问题。10月19日,李南君完成定稿,并对杨斌艳的译文进行了修订。
他10月19日给我的信中写道:“Zorn教授找到了1988年CANET成立时的专刊,这应该是中德连接和邮件服务的最权威中文资料,文字和照片一目了然。我把它的封页和内容全部扫描下来,一共20页,并放到了网上(https://www-fgks.hpi.uni-potsdam.de/fileadmin/user_upload/Nanjun/CANET1st.zip)。
另外Zorn和钱天白关于.CN注册的邮件也放到了网上(https://www-fgks.hpi.uni-potsdam.de/fileadmin/user_upload/Nanjun/CN-RegristrationEmails.zip”。
中国接入互联网的早期工作涉及这样三个关键性事件:第一封电子邮件发出、CN域名注册和全功能接入。
措恩教授和李南君的文章所记载的史实,显然与我们的“官方”版本,即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的《中国互联网发展大事记》(2005年6月修订版)记载的有所差异。
一、关于第一封电子邮件
《中国互联网大事记》第2条记载为:“1987年9月,CANET在北京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内正式建成中国第一个国际互联网电子邮件节点,并于9月14日发出了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越过长城,走向世界)" ,揭开了中国人使用互联网的序幕。这封电子邮件是通过意大利公用分组网ITAPAC设在北京侧的PAD机,经由意大利ITAPAC和德国DATEX—P分组网,实现了和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的连接,通信速率最初为300bps。”
在我们的记载中,第一封电子邮件的发出时间为9月14日;没有说明哪些人在完成这项工作时发挥了主要作用。
在措恩教授和李南君的文章(也包括李澄炯的回忆)中,第一封电子邮件的发出时间为1987年9月14日,到达时间为9月20日。措恩教授和王运丰等人在其中发挥了主要作用。李南君在10月17日给我的信中写道:“我仔细看了吴为民先生的回忆,他也反复提到那是用终端机远程登录到瑞士收发邮件的,没有建立邮件服务器。Zorn和王运丰等人1986年也做了这样的连接(接通时间为8月26日,比吴晚一天)。直到1987年中国才建立了第一台本地邮件服务器,我在新版里已经做了说明。所以说‘越过长城,走向世界’是第一封发自中国的电子邮件,应该是恰当的。吴为民先生可能是中国早通过远程终端使用邮件的人,但他的邮件是从瑞士服务器上发出的。一个终端不能转发,也不能提供邮件服务,只能是他个人使用。”
二、关于CN域名注册
《中国互联网大事记》第8条记载为:“1990年11月28日,钱天白教授代表中国正式在SRI-NIC(Stanford Research Institute's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注册登记了中国的顶级域名CN,并且从此开通了使用中国顶级域名CN的国际电子邮件服务,从此中国的网络有了自己的身份标识。由于当时中国尚未实现与国际互联网的全功能联接,中国CN顶级域名服务器暂时建在了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
李南君的文章则指出:“1990年11月26日,措恩正式在国际互联网信息中心为CANET申请了.CN顶级域名。”他在10月17日给我的信中亦就此事写道:“今天Zorn再次确认了他的回忆:关于CNNIC大事记里关于钱天白注册.CN的记录是不正确的。他列举了当时和钱的邮件(我曾经转发给您),其中一封是预约.CN,另一封是他填写详细资料,注册后转发给钱。钱当时刚刚进入CANET项目组,虽然他负责注册这件事,但很多问题他当时并不清楚。另外,注册是网上完成的,不是CNNIC所记录的在SRI-NIC。”
三、关于中国全功能接入互联网
《中国互联网大事记》第21条记载为:“1994年4月20日,NCFC工程通过美国Sprint公司连入Internet的64K国际专线开通,实现了与Internet的全功能连接。从此中国被国际上正式承认为真正拥有全功能Internet的国家。此事被中国新闻界评为1994年中国十大科技新闻之一,被国家统计公报列为中国1994年重大科技成就之一。”
李南君在文章中写道:“这一系列进展中最大的一步是1994年5月17日,中科院高能所与美国SLAC建立的TCP/IP连接,使通讯应用上不仅限于电子邮件,而且支持文件传输(FTP)、远程登陆(TELNET)等等,这一成功也成为中国进入国际互联网的标志。”
李南君在10月11日的信中告我:“两年前我与CNNIC的王恩海,俞阳等人联系过,他们对Zorn教授的文献表示出一定兴趣,并对原有的记录做出了部分修正。但Zorn教授认为很多记录依然有误,或没有反应出事件的本质。Zorn对我讲过多次他的意见:这一事件涉及了大量人和国际组织,其意义不止于一个电子邮件,它反应出了科学探索的精神,是交流合作楷模。他非常希望这段历史得到公正和客观的记录。”而李南君在撰写此文时,为了避免使用“孤证”,也查询了著名美国互联网发展研究专家Jay Hauben等人的文章,并和Zorn的资料相互对照,力求客观和有据。
此事准确、客观的反映和记载,无疑有待CNNIC和中国互联网协会的最后确认。10月23日,我与CNNIC信息服务部主任王恩海通了电子邮件。他在给我的回信中写道:“我们也多次与Zorn教授和李南君email沟通,也曾与李南君见过面。我们也已展开此事的调查,我们确实想还原这个重要史实,我们网站上的大事记是完全可以修订的。但事情也并非完全如他们所写,我们在调查过程中,又得到另外一些意想不到的资料,您所说的三件重要事件中有两件与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有关,他们的说法及提供的资料又不同。因此,我们会继续核实,但确实存在一些困难,我们也会修订CNNIC的大事记,但需要一定时间,请理解,也请相信,我们不会包容我们存在的错误。”
中国接入互联网史实的考证,无疑是有价值的一件事。对于这一段历史细节的考证,即需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也需要刨根问底的调查功夫,挖掘出具有说服力的第一手当时的记录资料。我们期待CNNIC通过缜密的调查,将中国互联网这段重要历史的真相最终准确地呈现出来。
附:措恩教授、李南君简历
维纳·措恩(Werner Zorn)
1942年生。1962-1967年就读于卡尔斯鲁厄大学电子工程系(工程学硕士),1971年获得工程学博士学位。1972年开始任信息计算机中心(IRA)主任,1979年起任卡尔斯鲁厄大学计算机科学教授,2001年6月起任波茨坦大学Hasso-Plattner学院(Hasso-Plattner-Institute(Hasso-Plattner-Institute) 通讯系统系主任。
李南君
1972年生于北京;1991年考入浙江大学地球科学系学习遥感技术;1995年毕业获理学学士,在一台资公司当了3年软件工程师;1999―2001年在浙江大学读书获计算机工程学硕士;2001―2002年在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全球X光医疗设备开发部工作;2002年至今在德国波茨坦大学进行网络研究工作并完成博士论文,即将答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