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国内大、中型企业中约有23%的员工需要在移动状态下办公,如何把在互联网上的沟通手段转化到随时随地都能完成的移动办公体验,对高级管理人员和经常出差在外的员工来说非常重要。
科博会的老面孔—诺基亚公司今年以“秀出你的3G生活”为主题参展,而热推的正是颇招眼球的移动电邮业务。尽管现场参与者使用起来并不熟练,而对黑莓更是坦言“仅仅听说过而已”。诺基亚大中国区企业解决方案事业部销售副总裁黄大伦先生仍乐观表示:“移动电邮市场的潜力非常大。”这种判断基于移动电邮业务过去在国外市场上的优秀表现。
*“9.11”爆出的业务
移动邮件业务,对高端智能手机用户而言,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消费者熟悉的WAP、彩信和彩e等均能实现类似功能。黑莓的独特之处是通过采用Push(推)的邮件服务模式,让新的电子邮件(以下简称电邮)如同短信一样在后台主动发送到移动终端上。Push Mail能够加入安全密码,使企业用户在移动办公方面得到安全保障。此外,移动电邮吸引人的地方在于能够令用户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便携式的手持终端收发电子邮件
加拿大RIM公司从1999年开始提供Push Mail服务,其研发的黑莓是全球知名的Push Mail技术,目前全球有约500万用户正在使用黑莓业务和黑莓手机。
2006年4月3日,中国联通以“电子邮件发展新历程”为主题发布了“红草莓”业务,其英文名称为Redberry。
商用的“红草莓”业务可以看作是中国联通在原有基于CDMA网络的邮件业务—“彩e”的功能升级。
早已准备Push Mail业务多时的中国移动在今年电信日当天,正式推出了“手机邮箱”和“BlackBerry(黑莓)”业务。
就功能而言,“手机邮箱”和“黑莓”高度一致,但是“手机邮箱”瞄准的是国内集团用户,“黑莓”则渴望从500万左右的全球商务精英手中赚取漫游收入。虽然此前RIM公司的“黑莓”服务就能够在中国部分地区使用,但用户为此付出的国际漫游费用高昂。和中国移动合作后,RIM公司将会在中国架设服务器,海外用户在中国使用“黑莓”服务的安全性、便利性将会提升,而成本则会降低。
“手机邮箱”是第三方公司为中国移动开发的应用,黑莓业务是中国移动和加拿大RIM公司谈判两年达成的协议。
两种业务的实现方式都是电邮到达集团客户邮件服务器后,经移动网络设备连接,把邮件推送给手机客户,使客户随时随地接收、回复、转发和撰写电邮。
两大移动运营商相继向移动邮箱业务进军,黑莓、红莓同台竞技,既有一定的偶然性,又是无线电邮发展的必然。
*移动办公的诱惑
2006年,移动增值业务发展趋向多元化。移动运营商推出电邮服务的目的绝非简单的开拓个人市场,而是看好该技术潜在的商务应用市场。
作为企业内部信息沟通的重要渠道,企业级邮件系统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因此,企业用户将是移动电邮业务的核心客户群。
“就无线电邮来说,我们现在全球市场占有率排第二。”诺基亚企业解决方案事业部Intellisync亚太区销售副总裁杜以中指出,诺基亚在今年2月份,以4.3亿美金收购了Intellisync公司。Blackberry RIM在2005年移动电邮的市场占有率是64%,诺基亚Intellisync解决方案占10%,一年后,涨到了17%。
通过收购Intellisync,诺基亚2006年进行了解决方案的整合。针对个人消费者、小型企业、中大型企业,诺基亚可以提供移动电邮、设备管理、即时通讯、数据同步等各种解决方案。此外,解决方案还具有安全加密功能,即使用户丢失了手机,手机中存储的资料也不会泄露。目前,诺基亚移动电邮支持Microsoft、Pocket PC、Palm操作系统以及其他平台,还支持各种终端设备。
由此可见,移动电邮这种手机+邮件的模式,为消费者提供的已绝非仅仅是一个可以接收电子邮件的移动终端。这代表着一种移动商务办公的理念。*能否“火”起来?
放眼全球的无线电子邮件市场,RIM公司的黑莓面临来自诺基亚、微软等其他商家的切实挑战。有分析师表示,用户增长速度的持续降低表明,在目前价格下RIM的黑莓市场正在日趋饱和。为获得更多的用户,黑莓产品的价格也许将会有一次大规模下调。
在中国,目前这一业务仍处于发展初期,但被众多商家看好。据统计,目前国内大、中型企业中约有23%的员工需要在移动状态下办公,如何把在互联网上的沟通手段转化到随时随地都能完成的移动办公体验,对高级管理人员和经常出差在外的员工来说非常重要。
电信研究机构诺盛电信甚至认为该项业务有望超过当前的短信业务。但移动电邮服务能否在国内取得成功仍为人们留下了疑问。
短信应用在国内十分火爆,但在欧洲、美国却表现一般,用户的使用习惯将决定一项业务的商业成功。美国众多用户对电子邮件的依赖是支撑移动电子邮件发展的最初动力。中国手机用户每天收发8亿条文字短信,但是否习惯盯着屏幕看大段邮件,值得怀疑。
业内人士认为,中国的移动运营商之前曾推出类似的邮箱服务,但一直没大的起色。其主要原因在于:虽然中国的互联网发达,用户很难找到移动邮箱的真正价值所在。同样,移动电邮服务也将在中国遇到类似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