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件服务器-邮件系统-邮件技术论坛(BBS)

标题: 使用ORF拒绝自己发给自己的垃圾邮件(II) [打印本页]

作者: 钉子    时间: 2009-2-20 00:22
标题: 使用ORF拒绝自己发给自己的垃圾邮件(II)
前段时间我发了一篇关于《使用ORF拒绝自己发给自己的垃圾邮件》的帖子用来说明如何使用ORF拒绝自己发给自己的垃圾邮件。文中讨论到两种防范的方法:.在Sender Blacklist (发件人黑名单)加入自己邮件服务器上的电子邮件域及启用SPF。并对第一种方法做了详细的介绍。值得高兴的是很多客户都为ORF在处理这类邮件的简单设定和方法而变得轻松了。今天,我们要再次讨论这个问题,给大家分享一个ORF针对这类垃圾开发的一个外部代理。其实就是一个脚本,通过它同样可以过滤自己发给自己的垃圾邮件。先倒杯水,再听我慢慢道来。。。

一.开启外部代理过滤功能
首先确保Tests|External Agents项已勾选启用





二.获得代理文件

1.
从以下地址下载防止自发送垃圾邮件外部代理:http://www.vamsoft.com/downloads/selfspamagent.zip
2.
解压Zip文件,并复制所有目录到你认为合适的目录。比如ORF的安装目录(默认为C:\Program Files\ORF Enterprise Edition)

三.导入代理
1.
启动打开ORF Administration Tool
2.
选择菜单中的Configuration | Import | External Agent Definitions


3.
在接下来的文件对框中找到代理所在的目录,选择“selfspamagent.xml”文件,然后单击“打开”


4.
在Importing Agent Definitions对话框,单击OK,然后再单击“确定”,这样就完成了代理导入啦。




四.自定义代理
1.
选择树形导航菜单Configuration / Filtering - On arrival / External agents,然后选择 "Vamsoft Self-Sending Spam Agent"点击“Modify”

2.
选择“RUN”选项页
3.
在Agent Executable编辑框中输入,或是编辑框右边的按钮,填入或是选择cscript.exe程序所在的目录,比如C:\Windows\System32








4.在Parameters的编辑框中,将<ScriptFile>修改替换为selfspam.js文件所在的完整路径,比如“C:\Program Files\ORF Enterprise Edition\selfspamagent\selfspam.js”
注意:一定要在路径前加双引号,不然将会引起电子邮件的误判。





5.点击“OK“

6.最后记得Save and Update Configuration或是使用Ctrl+U来保存和更新配置。


这样,就可以用这个外部代理过滤自己发给自己的垃圾邮件啦!如有问题,欢迎大家及时反馈讨论。谢谢!
作者: tdk    时间: 2009-2-20 09:41
相比以前的效率如何,邮件多的话并发运行脚本?
会在那个阶段处理?  
三种方法执行次序如何? 能否简单说说
没用orf,但是一直关注
作者: 钉子    时间: 2009-2-20 13:10
这个问题问的好。
1.效率问题不用担心。ORF向来占用的内存和处理能力都不错。说到这,我刚帮一个客户用ORF处理定向的垃圾,客户的垃圾邮件量是每秒种10封。算一下,每小时的量是36000。

2.虽然是针对收件人和发件人的过滤策略,但因为ORF的外部代理都是在On Arrival这个时间点进行的,所有这个也是在On Arrival进行的。(注:before arrival和on arrial 是ORF过滤的两个时间点,简单的来说邮件正文传输前是before arrival,开始正文传输时为on arrial )。

3.过滤顺序要看收件人过滤和SPF设置的时间点(before arrival和on arrial )。
作者: tdk    时间: 2009-2-20 14:11
收到,学习了
作者: jhonlone    时间: 2009-2-21 01:01
实用,顶起来先
作者: linzhanqing    时间: 2020-1-4 13:35
请问钉大最后保存的时候报如下错误界面:

specify the external agents temporary email file path.




欢迎光临 邮件服务器-邮件系统-邮件技术论坛(BBS) (http://5dmail.net/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